當前為第二十篇,共有二十篇
教導孩子去愛

因應著近年來接二連三的自殺事件和家庭慘案, 社會上出現了一連串如「生命天使」、「生命彩虹」等行動, 一起推動互助關懷、積極面對生命的社會氣氛, 使人感受到人間有情, 在縱是風霜滿途的人世間燃點溫暖。人類世界最寶貴的財產, 並不是石油、科技、文明, 而是自古以來蘊藏於每顆人心內的愛。 教導孩子掌握知識、智慧、生存技能無疑是十分重要, 但指引他們學習去守護、滋養、發揚心內的愛, 才能使他們有綿綿無盡的生命力, 在這世界時刻活出快樂的天堂。

愛, 絕對不是一個抽象空泛的言詞。

試過小時候將蜻蜓縛上紅線當作放飛機的玩意嗎? 又有否把草蜢的腳折斷使他無法遠跳而自己樂得哈哈大笑? 亦曾聽說過有人為了目睹烏龜將頭縮入殼內的有趣樣子而將鼓油倒在其頭上。 為了使自己快樂滿足, 我們很容易任性地將自己的需要凌駕於他人而忘了別人的感受。 對於小孩子而言, 小動物往往是他們可以凌駕和犧牲的對象。 要培養孩子的仁心, 不妨藉著教導他們由愛護身邊的小動物開始。

當有蜜蜂飛在孩子身旁, 作父母的可以鼓勵孩子先靜止不動而非以拍死蜜蜂解除自己的威脅, 讓孩子學習尊重大自然的生物並與牠們和諧共處。 如果家庭環境許可, 不妨讓孩子飼養寵物(事前與孩子清楚考慮和預備是必須的, 但篇幅所限, 不在此詳談), 如貓、狗、烏龜、兔仔等。 從飼養過程中, 孩子可以體會照顧、關懷、愛錫寵物的具體經驗, 這包括定時提供食物以免寵物捱餓; 清除排泄物以保持寵物乾淨健康, 不為滿足自己而任意騷擾寵物等。 當寵物病了, 孩子更要細心照顧, 對牠不捨不棄, 學習對愛的一份堅持和承擔。 從研究資料顯示, 從小與寵物接觸的孩子, 不單只較具愛心、自重和悲天憫人的氣質, 更可助他消除寂寞, 抒解壓力。

十歲的小文自小家中就有一個習慣, 就是每年從所收的利是錢中拿取十分一捐給慈善團體。 平時父母亦會預先為他預備金錢, 好讓他在賣旗的日子能有所捐獻。 金錢數目的多少並不重要,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深深植下了關懷和分享的種子, 使孩子對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多一份承擔意識, 並作出實際的愛心行動。 當孩子能打開心懷容得下天下人, 他的世界將會是寬敞、光明和充滿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