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為第七篇,共有十九篇
婚姻 - 夫婦的對談與談判
公教報稿

「我倆一直好恩愛, 無問題, 不知何故, 一次夫妻吵架中, 他便搬走了, 不肯再回頭。」淚痕滿面的妻子, 不斷訴說分居期間如何努力挽回這段婚姻, 甚至不惜一切,曾企圖自殺去討回丈夫的心。 這邊廂, 丈夫堅拒與妻子一起接受婚姻輔導, 卻願意單獨面談。 沒想過堂堂男子漢, 只談了一會, 淚水已奪眶而出。 面談結束時, 廢紙箱己堆著半桶沾滿淚水的紙巾, 交待了這位「屢忍」的男人多年來的委屈、傷痛、死心, 及現在所嚮往獨身自由的空氣。

在另一對夫婦輔導的情景「我自問對家庭很負責任, 不嫖、不賭、不吹, 而婚姻一直“好地地”, 為什麼你(妻子)仍不肯搬回來?」這時丈夫再也忍不住, 大顆大顆淚珠滾滾而下。 此刻, 妻子也失控地哭起來, 厲正嚴詞控訴多年來她及孩子在丈夫操控及壞脾氣下的委屈和壓力。 夫妻談判在輔導室內展開, 「送舊迎新」之路是漫長的。

輔導室裡, 面對不少有婚姻有困擾的夫婦, 其成因沒有固定的章法。 然而, 上述的例子, 只反映其中一種夫婦問題 : 多年來一方覺得有問題, 而另一方則不覺得有問題(否定者)。 這是一種需要重視的夫婦分歧,因為這種分歧會牽涉多方面生活層面的分歧。 若果否定了它的存在, 也同時否定了配偶的「存在」, 讓他/她活在孤單、無助和傷害中。 緣盡時, 自然果斷地離開。

「否定問題者」會傾向只「看到對方的問題, 看不見自己也有問題, 更看不見夫妻關係出現了問題」, 以致錯失及早尋求解決的機會。 又上述兩個個案同樣地反映出「否定問題者」, 看不見自己情緒失控及談判能力低。 一位異離多年女士回憶 :「今天看著孩子大發脾氣, 固執已見, 絕不妥協的樣子, 彷似一面鏡子, 反映當年的自己, 突然才明白過來, 何故丈夫選擇了離開。 若果可以重頭來過, 我會……。」頓悟來得遲了, 悔不當初聽別人的勸說不入耳, 賠上婚姻的代價。

也有夫婦在婚姻決裂前, 懂得尋求婚姻輔導, 進一步澄清及確定分歧, 勇於展開夫婦談判, 清理個人及關係中的沙石, 手牽手踏上婚姻路。

一次婚前準備工作坊中, 眼前一對對準佳偶, 有依偎或有手牽手, 甜蜜蜜地並排而坐。 輪到「衝突對談」環節時, 頓時氣氛沉靜了下來。 開始時, 參加者用詞非常審慎, 惟恐開罪身邊人。 畢竟這是一個切身的話題, 熱身過後,

參加者熱烘烘地討論並得出兩個主流結論 : 一. 男士比較「怕」及「逃避」女士的情緒及脾氣, 而女士則不悅男士不懂處理她們的情緒感到大悅; 二. 雙方能達致共識需要「賽後(衝突)檢討」。 接著又討論如何對上述兩點結論「拆招」 -- 他們就這樣體驗了對談與談判的過程。

婚姻關係是充滿矛盾及分歧, 不但看見對方「眼中的刺」, 也需看見自己「眼中的樑木」, 還要加上不斷的對話與談判,才可衝破障礙。

香港明愛家庭生活教育組 (大埔及北區)
麥翠嬌
16/03/2001